小店区刘家堡村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贤达辈出。近年来区、乡、村三级紧抓乡村振兴历史机遇,立足区域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激活乡村资源,不断筑牢“一产”根基,端稳端牢“粮食饭碗”,推动“接二连三”产业蓬勃发展,“三产融合”逐渐凸显,村域产业呈现出“1+1+1>3”的优势局面,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集农业产业、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旅游康养、田园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现代管理兴农业 一产更“精”
小店区农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良好。近年来,小店区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和“五大振兴”总目标,聚焦“做精一产”,精准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形成了涵盖设施农业、文旅休闲、创意研学、养生养老等多种业态的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形态。刘家堡村以农业为根,走“特”“优”之路弘扬农耕文化,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增收渠道。以发展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对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管理和经营,打造了各类集约化、高产值经济体,形成“一花一果一柿界”——蝴蝶兰、玉露香梨、西红柿三大种植基地。
大辣椒、富乐夕阳、天堂鸟……不同品种的簇簇花束颜色各异,造型雅致,芳香扑鼻。尽管初春乍暖还寒,进入刘家堡村蝴蝶兰种植基地的种植大棚中依旧能感受到雨林般的湿热空气。据了解,种植棚内采用智能温室调节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土壤营养状况,能为花卉提供最为科学的生长环境。“我们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一条龙产业链,从育苗到保鲜运输都有专业的生产线,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规模、产量在华北地区名列前茅。”刘家堡村接待中心负责人吴力军介绍道。“蝴蝶兰对空间规模要求不高,几十亩土地便能取得较高经济效益。”谈及引进蝴蝶兰种植的原因,吴力军告诉记者,当地种植环境病虫害少,蝴蝶兰生长状态佳。不仅如此,此类种植基地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众多工作岗位,带领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除了产品销售,在这些种植基地,还经常举办一些区域性论坛活动,不仅为各地种植户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还能进一步扩大刘家堡村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产业来此落地生根。刘家堡村还致力于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发展模式,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培训、咨询、技术指导,形成了集农趣活动、农耕体验、共享庄园经济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板块。
传统技艺促发展 二产更“优”
走在刘家堡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石磨豆腐坊、磨油坊、石磨面坊、元宵作坊、醋坊和传统陶瓷产业。豆腐飘香醋醉人,这些特色产业原本就是村民们的生活日常,干起来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但对游客们来说这些磨坊营生却是新鲜的、原生态的,是代表绿色健康的新“食”尚。
八月清醋坊负责人孙文婷从事制醋已有十年,为了找寻古法手工陈醋经典口味,她拜师学习了传统酿醋工艺,酿造出的陈醋口感酸、香、绵,品到最后还会回甘。最初来刘家堡村发展时,孙文婷并不看好零售醋业,她计划还是建立固定销售渠道,以整体批发的销售方式为主,但刘家堡村为醋坊经营带来了惊喜,收益超出预期。“我们发现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很多回头客还带来了更多的客源,这让我们越干越有信心了。”展望未来,孙文婷表示将继续以品质为王,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刘家堡村的发展平台,互利互惠,做大做强。
脱、洗、闷、磨、晾,饱满的粮食经过现场加工与包装,变成了一份份质优价美的五谷产品。在山西黑子商贸总经理赵晋华经营的石磨面坊中,记者体会到了另外一种传统食品加工业的魅力。赵晋华告诉记者,自2021年入驻刘家堡村以来,产品销路越来越广,销量也年年上升,在春节、元宵节这样的特殊节点,工坊需要6、7个员工一起作业,产品现磨现卖。工坊里一些高粱、玉米等杂粮原材料来自当地,不仅节省了运力成本,也为当地粮食产品打开了销路。经过几天生产流程后,颗颗饱满的谷物变成了游客能够拿在手中、打包带走的刘家堡村“记忆”。
村民们精于“磨”,游客们乐于尝,刘家堡村人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红火,一起酿出刘家堡的幸福味道,磨出刘家堡的致富经。
特色资源强文旅 三产更“活”
“这里离市区不远,开车过来才十几分钟。我经常带孩子们来这边感受咱们传统的非遗文化,对孩子们很有帮助。”在刘家堡村非遗一条街的釉里文化,记者看到,游客李女士正在带着自己孩子制作陶艺,她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小众乡村一日游,“有时候,工作累了想来感受乡村生活,我们还会在这里的民宿住一晚,这边的配套很齐全。”
记者走进刘家堡村民宿区,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安静又惬意。据了解,刘家堡村对闲置老旧宅院进行设计、修缮和改造,针对每一间民宿原生态设计出个性化、有别于都市生活的一种生活形态,将刘家堡村打造成有颜值、有情怀的美丽乡村,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享受休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房间里用简约的设计,清新的颜色,让人赏心悦目。避暑季游客较多,庭院中鸟语花香,特别有氛围感。”刘家堡村接待中心负责人吴力军介绍到,节假日期间民宿入住率较高,尤其今年春节期间第三届“堡里有年味·回村过大年”活动火热开展,几乎都是满房状态。平时天气好时,游客可以在民宿的小庭院拍照打卡,白天感受非遗传统文化,了解王琼历史,晚上仰望星空,让自己心灵放松。
2021年1月,刘家堡村非遗文化一条街建成开放,迅速走红,成为周边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中国传统绘画雕塑艺术、太原剪纸、年画、彩绘、傅山卤肉、神针火疗、西华门舞狮表演等等,美轮美奂,美不胜收,三晋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时代光彩,游客来到这里可观赏、可学习、可消费、可体验,可化身成为一个手艺人体会匠心独具。非遗进入农家院,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也带动了当地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发展。“把非遗传承人请过来,助力非遗传承,带动村民参与非遗传承。同时,借助非遗文化优势,发力乡村假日旅游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刘家堡村党委书记乔武平说道。
“在前期考察中,我们认为这里有本村的原住民,有生活的烟火气,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再加上政策扶持,成本费用低,所以选择入驻这里。”傅山卤肉传承人张利志回忆道。傅山卤肉是刘家堡村非遗一条街首批入驻的非遗项目,制作技艺出自傅山先生,产品种类丰富,有卤猪头肉、卤猪肝、卤羊头肉、卤羊肚、卤牛肉等产品。“入驻三年,销量收益已经超过我们当时设定的预期,政府也在多种途径帮助我们打开销路;再加上近年来刘家堡文旅流量,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回头客。”张利志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让群众吃到新鲜美味营养价值高的肉制品,是他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刘家堡村是明代大学士王琼故里,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家堡村党委扎实做好调研论证、村民讨论、集体决策、整体规划,全力发展“王琼故里”特色文化符号,打造“王琼故里·非遗文化街区”,隆重举办两届王琼故里非遗文化节,重修王琼故居,协助拍摄电影《明臣王琼》,使“王琼故里”有了更好的承载和更佳的展示,知名度迅速飙升。依托历史名人和非遗文化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刘家堡村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成人等开展特色研学课程,目前是省委、市委、区委党校三级“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教学点,也是山西省教育厅“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利用研学培训等团队用餐增加三产收入,带动专业培训服务收入,“研学活动给我们村带来不少人气流量,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做到就业创收,这也是我们一班人的初心,让刘家堡村真正走出一条村强、民富、产业兴的康庄大道。”乔武平说。
刘家堡村“堡里有年味·回村过大年”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三年,吸引了众多游客,一同体验村里过年的仪式感,也获得了中央、省、市、区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这一系列的文化艺术节是刘家堡文化发展的缩影,是新时代新风貌的展示,也是品牌影响力的体现,也同时为村民增加收入。据统计,第三届“堡里有年味·回村过大年”活动在春节假期期间客流量累计达67.2万人次,总营业额达2000万元以上,相比于去年,实现了客流量与营业额双重增长。
现代管理促进农业提档升级、传统工艺助力农产品深加工持续发展、特色资源推动文旅产业直驱而上……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刘家堡村由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持续用三大产业撑起村民致富的一片天,走好“强一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建设一个更美、更好、更宜居家园,打造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乡村,始终是刘家堡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初心和使命。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刘家堡村探索乡村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壮大集吃、住、行、娱乐、购物、研学一体的旅游综合体,用实际行动践行“七区”战略,使刘家堡村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
未来,刘家堡村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奋力做好民生实事,积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需求,迸发多元发展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书写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田璐璐 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