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全国现有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原文化部于2010年6月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包括晋中全境和太原、吕梁两市的8个县(区、市),共19个县级行政区域,其中包括太原市所辖的晋源区、小店区、清徐县、阳曲县等四县区。
风火流星
晋剧
莲花落
太原锣鼓
太原作为一个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晋剧、莲花落、太原锣鼓、老陈醋、剪纸、晋祠庙会、琉璃、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其所蕴含的晋商文化、农耕文化、手工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截至目前,市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4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66项、市级160项、县级460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601人(其中国家级11人、省级60人、市级196人、县级334人),非遗传习体验中心6个、非遗传习所62个。
琉璃烧制技艺
老陈醋酿制技艺
传统面试制作技艺
近年来,在国家文旅部的正确领导和山西省文旅厅的大力指导下,太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切实履行实验区建设主体责任,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建立“保护优先、整体性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保障机制、整体保护、生态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及特殊的文化空间、场所、生活空间等多种自然和文化形态得到了协同保护。
一是完善建设机制。近年来,太原市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落实财政资金、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完善非遗场馆建设、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按照保护区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成立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印发《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太原市对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增进组成部门和涉及地域间的协同配合;统筹协调相关县区明确建设和管理各项任务,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财政资金,掌握验收标准。
二是建立四级名录体系。近年来,在普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推荐、评审、公示等程序,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布县级非遗名录460项,市政府公布市级名录7批共160项。经过向国家、省积极申报,全市先后有晋剧、太原锣鼓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傅山拳法等6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目前,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基本列入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名录,实现了分级保护。
三是加大传承人保护力度。支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积极为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创造条件。同时积极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参加文旅部、省文旅厅、太原市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和传播交流活动。
四是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运用文字、图片、音像、多媒体等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运用现代技术对非遗项目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进行数字化处理、记录和保存,拍摄编辑制作了一批非遗项目抢救性资料。
五是加强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建设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目前,全市拥有市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2个,县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4个,分别为小店区、晋源区、阳曲县、清徐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
六是开展宣传展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项目进校园、进部队、进社区展示展演活动;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举办了北京世园会“山西日”太原城市主题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等。坚持在每年重大节庆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多种媒体手段,广泛开展非遗宣传,营造了良好氛围。
七是“非遗+”助力文旅融合。近年来,太原市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非遗+”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建设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刘家堡非遗小镇,引进重点非遗项目40余家入驻,包括太原锣鼓、太原传统剪纸等国家级项目,传承展示活动有序开展,社会影响逐步扩大,每天有大量的游客前往体验优秀非遗文化。2021年,该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第一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村寨。建设小窑头非遗特色文旅小镇,立足小窑头村独特地理位置和优秀文脉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品味酿造·鉴赏非遗·小窑头大文化”为主题,加大力度吸引24项非遗项目和各类优质文化资源进驻小窑头村。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基地“太原古县城”,整合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优质资源,引进了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传统面塑等优秀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具有特定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业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六味斋云梦坞文化产业园今年还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坚持把非遗合理利用和景区建设有机融合,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设了东湖醋园等5个国家级4A级景区;依托省级非遗项目建设了中华傅山园等4个国家级3A级景区。“文化生态保护见成效,锦绣太原非遗谱新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相关负责人表示,太原市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作为,守正创新,做好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日常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真正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