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文化
投稿

晋祠博物馆:时间积淀下的诗韵之美

2022-10-07 19:11:55 来源: 作者: 点击量:3189 责任编辑:admin

晋祠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畅行祠内,抬眼尽是楼台飞檐,殿阁倒影,入目多有历代文人雅士题咏。纵观全貌,这里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珍贵的文化遗存完美融合,它用岁月承载历史的脚步,用大地积淀文明的精华。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晋祠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断演绎着传千年文明,燃万古辉煌的传奇故事,把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中的辞赋诗文、书法雕刻和古建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极具中国气度和东方神韵的经典艺术品。驻足其间,赏读古色古香的楹联,更是一件赏心乐事。

楹联一般指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通常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一副优美楹联可使古建添姿,名胜增色。

水镜台门口楹联:

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

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这副楹联是清末贡生宁惇德所作,1983年现代著名书法家刘柄森所写,楹联的两个“无”字说明晋祠是无需笔墨装饰的纯天然美景,两个“有”字则说明此地生机勃勃,鸟语花香。此联言简意赅,仅用二十个字,即描绘出一幅晋祠胜景自然景色的画卷。

圣母殿两侧楹联: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

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此联由清三代帝师、山西寿阳人氏祁隽藻所撰写,联语工稳沉郁,寓意深远。全联是对晋祠⼭⽔和历史的概括描写,上联指出⾼耸的悬瓮⼭下⼀股晋⽔分流⽽去,下联概括剪桐封唐泽及民⽣的历史渊源。以“悬瓮”山名对三晋历史来源“剪桐分封”,上联言地理,下联言历史,穿越时空,纵横交织。一“悬”一“剪”,动态十足。

圣母殿中门外侧长联: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此联由杨二酉父亲杨廷璇于乾隆二十二年五月题书,全联46字,歌颂了晋祠泉水清泠如玉,终年恒温,泽润苍生。此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是晋祠名联之一。“三分南七分北":指晋水从南老泉流出,流入石塘。在中流砥柱东,建一道石堤,石堤上凿有十孔圆洞,孔的直经约一尺。南三北七,做为南北分水标难。又在堤东建了人字石堰一道,为分水界线。

唐碑亭门两侧对联: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此联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上联出自杜甫的《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下联出自杜甫的《重经昭陵》:“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全联以10个字概括了《晋祠之铭并序》碑以武⼒取得天下,⽤⽂教巩固政权的内容。这副楹联由于⽂、书俱全,成为蜚声中外的雅联。

傅山纪念馆两侧对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此联是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为晋祠同乐亭所题,亭建于乾隆初年。上联三个“同”一个“乐”,下联三个“乐”一个“同”,以规则重字遥相呼应主题,取士庶同乐、百姓同乐之意。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原意是指音乐声相和,后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响应。上联讲互相理解,精诚团结,求同存异,天下同乐。下联讲“乐不可无”,又“乐不可极”,即喜乐、享乐皆不能过度。因为独乐不如众乐,只有分享快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君子之乐。

松水亭两侧楹联:

晋水源流汾水曲

荷花世界稻花香

此联是清代的许荣所题,用一幅楹联生动地描画了当年晋祠一代汾水流曲、荷花映日、稻香四溢的美好景象;盛赞晋水之美、稻米之佳。

流碧榭两侧楹联:

风月时来往

山川自古今

此联是山西介休人张颔所题,是有名的古文字学家,此联被收录在《风景对联三千副》一书中。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这些楹联被时间打磨的铮亮,留下了关于历史的印记与思考,被铭刻在这座古祠的各个角落,由岁月成片,堆积出历史的厚度。这些不仅仅是楹联匾额,草木砖石,更是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的传承与坚守,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是对这些建筑之美的无穷热爱。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67.6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