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资讯 > 国内
投稿

深入推进云南“旅游革命”的建议

2019-11-07 18:44:02 来源: 作者: 点击量:3311 责任编辑:admin

2018年8月2日,全省推进旅游革命动员大会强调,紧紧围绕把云南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来一场“旅游革命”,推进云南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当前,云南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笔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为云南早日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提出思考和建议。

结合“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发展智慧旅游

制定云南省智慧旅游建设专项规划。按照统一体系框架、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建设运行维护的原则,制定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旅游小镇、智慧旅游乡村建设规范,明确智慧旅游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建设内容、实施路径,全力发展智慧旅游“六大业态”。

构建云南智慧旅游云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云南智慧旅游云服务中心,全面汇聚旅游行业信息和服务信息,将已有的智慧旅游政策规定、标准规范、旅游企业信息、项目信息成果展示等上传到云服务平台进行储存和权限内贡献,由专业的云服务中心运营维护,实现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旅游数据交互,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构建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交通换乘中心、旅游管理监控中心和旅游产品销售中心为一体的“四心一体”的综合旅游集散中心。

构建智慧旅游协同创新中心。可以成立以旅游管理部门、智慧旅游企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信息通信企业、电信运营商、智慧旅游服务公司等各方力量为成员的智慧旅游协同创新中心、智慧旅游联盟等社会组织,推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关联企业积极参与智慧旅游建设和创新。

构建智慧旅游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健全云南省统一的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构建“省—州(市)—旅游企业”三级一体的应急管理联动体系,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景区智能客流量预测预警和时空分流、景区实时监控、旅行团队运行监管、旅游数据矢量运算、应急指挥通信互联互通等多项应用,提升旅游应急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旅游呼叫中心体系,将旅游营销热线、旅游投诉热线、旅游资讯服务进行整合,健全省、市、县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重点时段游客量调控和应急管理工作,提高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构建智慧旅游终端运营中心。开发涵盖整个区域旅游资源介绍和旅游服务的智慧移动运用,实现“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政务通”“一步手机云品荟”平台数据信息共享对接,同时提升旅游政务信息网、旅游官方微博、旅游微信公众号运行水平,实现旅游信息数据向各级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开放,保证旅游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开放性,实现整个区域一体化、单个城市详尽化、运营管理集中化、服务内容个性化的移动终端业务运营中心。

构建智慧旅游大数据交换与决策中心。将旅游者的行为、习惯、偏好等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各旅游相关企业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大数据信息转化为知识,用于旅游市场预测、战略规划、数据统计、市场信息分析、产品设计、营销策略、服务提升等方面。

构建融媒体营销传播中心。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网络直播、微电影等各类网络新技术资源组成的融媒体营销中心,将旅游推介会、旅游平面媒体营销、广播电视宣传等线上线下营销方式相结合。整合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和旅游企业网上营销,实现旅游门户网站与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旅游资讯对接,实现对客源地的有效营销。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网络交易平台。力争尽快建设智慧旅游展馆,建设一批智慧旅游示范企业,推出一批旅游产品目录,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旅游营销活动。尽快建立一批智慧旅游示范项目数据库,鼓励旅游企业利用终端数据进行创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智慧旅游产业园区。

全力发展全域旅游

加快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建设。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加强规划引领,优化方案设计,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组织一流专家团队,围绕环线项目建设做深做细环境评估,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深化旅游方案设计,引入世界一流企业参与规划建设,开展大滇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建立与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旅游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和川滇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合作机制建设。

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传统村落,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结合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培育田园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坚持以发展庄园经济和打造农业庄园为支撑,加快开发建设一批精品旅游农庄;以提升改造农家乐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更高档次和水平的乡村庭院旅游产品,以一家一户为单元,推动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一院一故事、一院一传说的庭院旅游经济体。严格执行旅游开发建设环保一票否决制,继续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循环经济试点的开发建设。

加快汽车旅游营地建设。尽快制定出台云南省《汽车旅游营地建设与服务标准》《汽车旅游营地数字化规范》《汽车旅游营地建设配套支持政策》,加大对汽车旅游营地建设管理的规范指导,重点在营地项目立项审批、用地供给、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按计划建设一批汽车旅游营地,发展壮大一批汽车租赁公司,尽可能增加旅游租赁车辆,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要。围绕全省精品自驾旅游重点线路规划布局,加快沿线游客休息站、观景平台、旅游厕所、汽车租赁网点、应急救援站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通信网络信号连续覆盖。各地根据当地旅游资源,建设和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最美”旅游线路。

夯实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制定实施《云南省“十四五”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按计划基本完成规划的旅游公路项目建设,按要求在城市、乡村公路交通沿线、旅游重点区域、加油站(点)、铁路沿线、自驾车和徒步线路沿线等建设一批旅游厕所、游客休息站点、旅游停车场、房车自驾车营地等游客公共服务网络。

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积极开发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抓紧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旅游景区门票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措施要打破户籍限制。加快开发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

扎实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坚持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深入实施“123518”旅游扶贫工程,即1个全域旅游扶贫州、20个特色旅游扶贫强县、30个旅游扶贫乡镇、500个特色旅游扶贫村项目建设,培育发展1万户旅游扶贫示范户,带动8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强化旅游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强化景区景点标准化管理,构建云南省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的制度体系。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导游评价制度,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继续建设提升景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创新旅游投融资模式,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型旅游集团发行企业债券、上市融资。

构建旅游诚信体系。健全由规范指数(政府评价)、品质指数(专业评价)、体验指数(游客评价)构成的旅游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定期对导游、旅游景区、旅游餐饮企业、旅游住宿企业、旅游汽车公司等涉旅企业开展诚信评价,坚持每一季度在网上通报一次诚信指数评定结果,对诚信指数不达标的企业或个人纳入重点监管名单,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者整改后诚信分仍不达标的,依法取消经营资格并停止经营活动。进一步完善旅游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环境,让诚信成为云南旅游最鲜明的特征。

继续推进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市场监管部门旅游市场执法队伍、旅游警察队伍、旅游巡回法庭建设。健全落实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尽快制定旅游执法指南,强化旅游监管履职监督检查,完善投诉解决机制,实现省、州(市)、县(区)、景区的联动模式,保证游客投诉的问题尽量在24小时内办结。

强化旅游综合监管考评。规范景区门票价格,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坚持每季度对州(市)人民政府监管效能进行量化考评,重点对落实旅游市场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建立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涉旅投诉案件处置效率、发生涉旅负面舆情、发生涉旅安全事故、受到上级处理、游客投诉率、游客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考核。认真落实综合监管考评、约谈、问责机制,完善旅游监管责任追究机制。

强化组织保障。强化组织领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旅游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公共服务运营中心、人才服务中心。深入推进省级旅游业协会和景区、饭店、旅行社等协会改革,尽快组建省级导游协会,强化旅游业自律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旅游项目和成果进行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推广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估基础上不断加以提升改进。

(责任编辑 王大林)

作者 赵 飞 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制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9期“特别策划”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67.6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