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决战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河南省宜阳县人民法院围绕执行顽疾,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执行质效实现新的突破。
找准被执行人“触痛点”,精准打击。
每个人都会有“痛点”,在执行立案后,执行法官对被执行人职业、财产、身份、收入等基本情况逐一摸排,分析被执行人“怕什么”、“痛哪里”,在及时采取常规强制惩戒措施的基础上,分类制定强制举措,实行一案一策略,精确查找影响被执行人的触痛点,做到精准打击有力度,实现惩戒措施私人订制,从而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
2017年,赵某因做生意向郜某借款5万元,到期后郜某多次讨要未果,遂将赵某夫妇诉至法院。案件在执行过程中,赵某态度强硬,以各种理由推诿不还。可是他自己开了一间门面房,妻子又在卫生院上班,说没钱是不可能的。尽管法官耐心地释法明理,可赵某就是“一根筋”到底,拒不履行。执行法官通过摸排,了解到赵某性格倔犟但对其家人特别好,况且因做生意正急需贷款。执行法官摸到其“痛点”,就以此为突破口,促使案件成功执结。“既然你不配合,我们只有到卫生院找你妻子履行,因为法院判决你妻子也是负有清偿责任的,法院将对你夫妇名下银行账户、房产等进行冻结、查封;把你拉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被限制不能办贷款、不能坐高铁等。”当赵某听说法官要到卫生院找他妻子履行、账户被冻结、贷款受限时,神色立刻紧张起来,最终与申请人达成和解协议。
找准化解感情“抵触点”,倾力和解。
执行案件不单单是财物查控的硬攻战,更是突破被执行人心理防线的“心理战”。部分案件当事人之间往往是亲朋好友或同村邻里,若只以简单的强硬执法就会造成被执行人的恶意抵触,降低自觉履行法律文书义务意愿度。该院执行人员积极转变执行方式,实行软硬结合、刚柔互补,采用“换位思考法、利益计算法”,静下心来与被执行人算好经济账、名誉账,以情感人,加强情感沟通,
被执行人郭某拖欠申请人韩某工资款6000余元一直未还,玩起“失踪”。执行干警刚柔互补,积极与双方沟通交流,释法明理促使案件和解。执行干警通过查控,对郭某面包车进行查封。一方面耐心说服教育郭某,告知他不履行的严重后果,促使其尽快主动履行。“以前你们都是好朋友,你现在困难,韩某目前可能比你还困难,朋友是难处见真情的,而且如果法院拍卖你的车辆,这样下来执行周期就会加长,会给你的生活造成很大有影响。你可以私下找韩某协商,争取相互理解,分期偿还。”郭某点头表示同意。另一方面劝说韩某:“郭某生活也不富裕,如果把他的车辆拍卖,他就失去了生活来源,这样会给他生活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希望你换位思考,看在朋友的份上,让他分次履行。”经过执行法官释法明理耐心做工作,彻底消除了韩某与郭某鱼死网破的心理。最终,郭某承诺分两次还清,韩某也表示同意,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找准执行攻坚“借力点”,联合惩戒。
执行难既是司法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能仅靠法院一家单打独斗,唱“独角戏”,需要社会联动全力解决。该院充分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部门联动、法院主导”的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与公安、工商、国土、税务、银行等部门联动,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信用惩戒工作格局,准确掌握被执行人的下落及可供执行财产,形成了反规避的强大合力。同时,该院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申请人等社会各界全程监督参与执行,形成强大执行社会舆论助力。
某公司因合同纠纷被判偿还许某10万元后,一直迟迟不履行义务,执行法官多次联系,公司负责人玩起了“躲猫猫”,法院于是将该公司纳入失信名单,向相关部门发出“失信告知”,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资质认定等多方面对其进行限制。迫于经营压力,公司负责人不得不主动履行还款义务。
(宜阳法院 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