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聚焦 > 观点
投稿

江西农业大学学子三下乡:聆听党史故事,赓续精神血脉

2021-08-15 10:13:10 来源: 作者: 点击量:31289 责任编辑:admin

江西农业大学“寻访红色足迹”社会实践营队前往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第三展馆内,营员谢雨璐向我们介绍到其外曾祖父罗冬祥在当时参加党团培训留下的手抄《共产主义者须知》。

“为团体努力,作群众导师,到群众中去,到反动荆棘中去,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上面是这样写到的。讲解员介绍到:1928年七八月间,因井冈山斗争当时正处于“八月失败”期间,党内部分同志因暂时的挫折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为尽快改变当时局面,湘赣边特委在茅坪和茨坪等地都举办了党团培训班。

罗冬祥也参加了此次培训。在学习期间,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印发了一份文件《共产主义者须知》,其中对“民主集中”是这样写的:“铁的团体,钢的纪律,命令绝对服从,全体大会为最高机关”。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罗冬祥将《共产主义者须知》的部分内容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通过特委培养教育后,更加坚定了学员们革命斗争的信念和决心,树立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我们前往罗冬祥后代罗锦清住址,并进一步了解到老红军罗冬祥同志的事迹。

罗冬祥同志革命的一生可以这样概括:一是尽微薄之力助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安排住所,协助后续部队及党政机关做好驻扎工作;二是为珍贵笔记铸灵魂,参加党团培训班,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并在解放后第一时间送到井冈山特别区政府,后捐献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三是投身革命担重任,党团培训班结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管理机要文秘、机关事务、党员登记、土地分配等工作,积极投身事业不畏险、不畏难;四是坚强不屈为革命,为保护红色文件,其被打断三根肋骨、被夺去结婚礼金,仍不肯交出;五是坚守信仰志不移,井冈山失守后,转入地下活动,其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以耕田、缝衣、教书为掩护,任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坚守信念;六是初心不改传薪火,井冈山解放后,离开土岭老家投身公益事业,甘当供销员为井冈山人民解决民生问题,并在此期间不忘收集革命烈士遗骨,作为最早一批井冈山革命历史义务讲解员,回忆井冈山革命历史,无偿提供革命旧居旧址原始资料,从不主动向国家伸手,无偿照顾革命老人,住院前一小时完成最后一次井冈山精神的宣讲。

“我的父亲的一生是革命一生,是劳苦一生,清清白白的来,踏踏实实的干,干干净净的去,一生只有一个美好的称谓:“井冈山老革命”;他的墓碑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也没有墓志铭,只有四帧条幅: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忠厚传家、薪火相继。”罗锦清同志如是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90多年过去了,井冈山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理想信念的精神高地。

井冈山人民更是切身在传承着井冈山精神。作为老红军罗冬祥的后辈,罗锦清同志仍然在传承红色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从事于井冈山历史和井冈山精神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出版多部著作,为建设家乡,传承红色文化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悉,每天在井冈山进行参观学习的游客或者学员多达几万人次,而井冈山人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全国的游客和学员在传递着井冈山精神。重温峥嵘岁月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壮志,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与我们民族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要积极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工作,重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承教育工作,让红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让红色印记薪火相传。(江西农业大学 谢雨璐 龙乐)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67.6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