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蒙山景区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景区月距今约1470多年的大佛而闻名,亦称也叫蒙山大佛景区,景区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有1325米!远观大佛亦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说。蒙山大佛为结跏趺式释迦牟尼坐像,高63米,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是有确切纪年,开凿最早的摩崖石刻佛像,比著名的乐山大佛还要早162年。蒙山大佛开凿于南北朝北齐天保二年,即公元551年。由文宣帝高洋开始历经5位皇帝,24年凿成。《北齐书》对当时凿佛有记载云:“凿晋阳西山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可见凿佛时的盛景和凿成后的轰动。史书记载蒙山大佛像高二百尺,也就是63米。
大佛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位置极佳。蒙山大佛位于北齐王室所居住的古晋阳城的西北方,西北在八卦中属于乾位。所以凿大佛是为了护佑晋阳宫,也护佑北齐王朝能够永葆昌盛。大佛自凿成以来,兴盛了800多年,百姓眼中的大佛极具灵性,皇家贵族眼里这里更是如同护国大寺。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有多位皇家贵胄与大佛结下了不解之缘。北齐皇帝自不必说,隋朝时隋炀帝杨广曾修缮开化寺为其改名为净明寺。他的弟弟秦王杨俊给大佛建了阁楼。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曾来此礼佛,史书记载李渊来此还愿时还又把净明寺恢复为开化寺。李治武则天夫妻巡幸晋阳,参拜大佛后更是为大佛制作了豪华硕大的袈裟。并举行了赐披袈裟的仪式。史书记载当时五色之光洞烛山川,晋阳城万人空巷。之后唐武宗灭佛,佛阁被损毁。晚唐时晋王李克用又用五年时间再建了大庄严阁,五代后晋刘知远又重修了大庄严阁,高五层,共130间。当时佛像雄伟,大阁凌云,盛况空前。到了宋朝还修建了千层塔。然而到了元末,战火肆虐,蒙山陷入了一片火海,千层塔和大庄严阁以及后寺院被焚毁,大佛的头部也因火烧而脱落,身体被掩埋。
这一埋没就是六百多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名考察时,王剑霓老人经过多番实地考察确认蒙山大肚崖就是曾经的西山大佛所在处。清理周围的泥石沙土后佛身果然显现。在0708年根据北齐佛雕头像特征补塑了佛头,佛头是由山体拖起,就地浇筑而成的,佛身并不承重。至此,消失六百余年的大佛再现人间。它双手施禅定印,双腿结跏趺足而坐,神色庄严而安定,雄健中透出儒雅之气,沉思中显得坚定不移,庄重里蕴含大慈大悲,令人肃然起敬。
蒙山大佛在佛教中占据怎样地位呢?首先它是释迦摩尼本尊佛,这一点由造像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为结跏趺坐式,弥勒佛为倚坐式,如乐山大佛。阿弥陀佛为站立式,如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在这三尊佛中,乐山大佛和巴米扬大佛都是民间力量所为,乐山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而凿,虽比蒙山大佛高8米却晚了162年。巴米扬大佛更是不仅开凿年代不能确定,还在2001年被塔利班政府毁坏,不复存在。蒙山大佛却是由皇家修建的护国大佛,耗尽了北齐的国力。蒙山大佛是目前世界上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凿最早的摩崖石刻佛像。大家环顾四周看看周围山体,有猜想称蒙山大佛实际上为群佛,至于究竟是北齐王朝太短暂没有凿完还是与大佛一起经受风雨与战火毁坏了就不得而知,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里有多位帝王驾幸走过的御驾桥。御驾桥,顾名思义就是皇帝走过的桥。所以也叫龙桥。据考证呢,从这座桥走过瞻拜大佛的皇帝有:唐高祖李渊,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晋王李克用(后唐太祖),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英武帝刘继元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御驾桥,桥长15米,宽8米。桥面和桥栏是近年来修复的,但桥拱是原件,是用150块条石砌成。桥拱中间的饕餮是祈求它能吞掉洪水,不使桥面被漫。
观音堂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已经有480多年的历史。由于原来寺院损毁比较严重,现在我们看到的是2006年在原址修复建成的。大家来看一下咱们观音堂的这个匾额,是不是觉得他会动呢?一会儿会凸起来,一会儿会凹下去。这个匾被当地百姓称为活字匾, 是阴刻字体贴金后反射的效果。而且这三个字是由原山西省书法协会主席袁旭临先生所书。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手持净瓶的观音菩萨,左右分别是善财童子和龙女,为全铜造像。菩萨的四周是十八罗汉。由于佛经上说罗汉是释迦牟尼的护法众弟子,他们常驻人间弘扬佛法并受世人供养。因此塑造时可以不受佛教程式的约束。所以我们看到的罗汉是形态各异。说到罗汉呢,最初是起源于印度佛教的十六尊者,传至唐代,又加了两位罗汉就成为如今的十八罗汉。 两侧对峙相望的是钟鼓楼,修建钟鼓楼是始于南北朝。钟鼓楼一般是寺院的必备法器。晨钟暮鼓,千年不变。一是可以提醒僧人要有时间观念,勤修佛法。二是震悟大千世界的众生要时时刻刻行善积德。
景区有极具传奇色彩的开化寺遗址,造型精美的宋代花塔连理塔,精妙绝伦的唐代铁佛造像,开化寺的前身规模十分宏大,分为前寺和后寺。最早修建的是后寺,位于大佛处。源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所建的并州大岩寺,目前已经完全损毁了。前寺是在北齐天保二年即公元551年,开凿大佛时所建。当时文宣帝高洋为了体现皇家贵族和僧俗信众远瞻大佛时的虔诚并合乎佛教礼法下令在大佛南一公里远的地方修筑前寺并赐额开化。此后,前寺后寺统称为开化寺。在历史上,开化寺经过数次更名。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为了讨好隋文帝将开化寺改建为净明寺。等到李渊称帝后来此还愿之时又复称开化。很多人会问到太原市也有一个开化寺,和蒙山开化寺有什么渊源吗?这个还真有。宋太宗赵光义在攻破晋阳后,对晋阳城进行了火烧水淹,最终夷为平地。为了安置晋阳百姓就在当时阳曲的唐明村新建平晋县城,后设太原府,即现在的太原市。建城的同时,原有的寺院也被沿用下去,太原开化寺就成为了蒙山开化寺的一个下寺。然而日后下寺开化寺在历史的变迁中渐渐消逝,如今只留下一个路名开化寺街了。我们的上寺也被元末战火所毁。明代时晋王朱棡只重修了开化前寺,后寺不复存在,大佛也就此淹没。经历了元末战乱和十年文革,如今开化寺只留下了北宋连理塔,后殿藏经阁,唐代早期的铁佛和五龙洞的明代壁画等珍奇古迹和一连串的传说。现在我们就去连理塔。
开化寺连理塔,邑志称释迦如来舍利塔。始建于宋代淳化元年即公元990年,距今已有1020多年历史了。两塔南北并立,南塔额为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额为定光佛舍利塔。因两塔基底相连,故称连理塔。这两个塔形制相同,塔平面成方形,均高8米。塔身边宽各3米,高2.5米,正面均开青石卷门,隐刻卷草花瓣,门楣饰火焰。另三面各劈半开门直棂假窗,塔檐砖叠涩十一层,出檐0.5米,高1米。塔顶层层内收,成方形台座。塔刹呈八角形亭台式,顶部装饰均已塌落。经考察,原塔顶上砌有八角莲瓣三层和小佛龛一层,极顶为八角宝珠。典型的由唐到宋的过渡形成。连理塔是太原仅有的花塔实例,是山西最古老的佛塔之一,也是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的一个稀有范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对面的核桃树,以前是一颗枯树,但神奇的是在景区开发后这棵树居然如枯木逢春般活了过来,且变得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当地人把这棵树称为神树,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都来此许愿希望与爱的人百年好合。核桃树和连理塔一为百年好合之意一为共结连理之意,两两相望,相得益彰。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天意,十分神奇。
铁佛殿始建于隋末唐初,后因战乱被毁。如今的铁佛殿是2009年参照唐代皇家庙宇的建筑风格在原址上修复的。这座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规模等级十分高。整体感觉颜色单一,质朴雄厚。楼檐舒缓,斗拱硕大,榫卯结构,抗震系数高。与殿内的唐代铁佛风格协调一致。大殿正中莲花须弥宝座上高坐的是释迦牟尼佛像。高2.6米,重4.2吨,与旁边迦叶立像已经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三尊佛像都是地浇筑而成。莲花须弥宝座与阿难立像是在2009年仿铸的。迦叶因为佛祖和僧众公认为他悟性极高,被推选为佛教的继承人,被称为初祖。因他常修苦行,也是佛教公认的头陀第一,是佛祖最得意的弟子。阿难在佛教因记忆力极高有多闻第一的称号。在佛祖涅槃后,他能够将佛祖所说的法完整的背诵出来,作为僧俗信众修行和编撰佛经的依据。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佛经中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这其中的我就是阿难。此外,阿难还因首次将女性僧人带入寺庙而备受女性青睐。因为原来寺院是只有比丘没有比丘尼的。大家知道铁器是很容易生锈的,古代铁器的保存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然而我们的释迦牟尼和迦叶像却历经千年完好无损,反而新筑的莲花宝座和阿难像更显得锈迹斑斑。可见,古代山西铸铁技艺之高。曾经这两尊铁佛还曾在1985年被迁移到太原双塔寺长达二十多年之久,2008年蒙山景区开发之时这两尊佛才被重新请回。
这里有寺底村的遗址,寺底村因“上有开化寺,村居山谷底”而得名。这些窑洞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民居。由知青和老百姓共同建造。窑洞两侧的老照片就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现在的寺底村集体迁移到了山下,是因为八十年代时候山里断水所致。
穿过这一门额镌刻“开化寺”的排窑门洞,进入去大佛的游览步道了。 这一段较为陡峭的台阶,是过去朝礼大佛必经的拜佛古道,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段台阶一共72级,按照当地僧俗信众的说法,拜佛时候每踏一个台阶心里就默念一个字,每踏四个台阶念一组阿弥陀佛,踏完72级刚好念18次。
景区四周群山环抱,路旁树木青翠,啾啾鸟鸣萦绕耳旁,新种植的地皮柏、松树、翠竹排列有序,风姿绰约。造型别致的风雨廊亭坐落于溪水之上,供游客休憩拍照。崭新的健康步道蜿蜒曲折,登高、入林、望瀑,防火健身,安全性、景观性、功能性兼具。沿着步道登顶蒙山,近观巨型摩崖石刻造像的高遏云天、气势非凡,远瞰山湖一体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仿佛一幅“人在林中,林在景中,景在山中,山在水中”的生态画卷,传递着积淀千年的山水古韵和文化之美。
蒙山景区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外,蒙山还有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古遗址见证了蒙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蒙山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