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廉,清也”;清正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贤圣人都将其作为修身、齐家、治国的初心,他们自撰清廉警句于牌匾楹联上。这些清廉警句被收录在各种文集或者晋祠博物馆内,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熠熠生辉,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晋祠博物馆关帝庙东厢房内,设有《晋祠博物馆清官廉吏展》,集中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从战国到晚清九位山西籍杰出廉吏的事迹,九位廉吏分别为西门豹、尹翁归、狄仁杰、柳宗元、司马光、于谦、于成龙、安清翘、杨深秀。
晋祠作为多种文化的聚集地,廉政文化自然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晋祠博物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晋祠历经千百年来岁月的积累将多种文化汇聚于此,祠内遍布的楹联匾额、碑碣石刻,犹如一部流动的历史,记载着晋祠的悠远和辉煌。这里不仅有古建、古树、祭祀、自然风景,还有诗词歌赋与廉政文化。
悬瓮山前境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
群峰环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
出洞神龙和雾起,淩波仙女弄珠游。
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
1440年,山西大旱,于谦亲临晋祠祷雨,作《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 》一诗。或许,于谦的赤诚之心感动了上天,果然甘霖普降。这首诗被后人刻于晋祠难老泉碑廊西壁之上。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他在山西为官期间,常游历晋祠,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除《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外,还有《晋祠祷雨晓行》《咏煤炭》等诗作留存,均与晋祠相关,被后人列为“晋水七贤”之一,供奉于晋祠文昌阁内。
“两袖清风”是明朝于谦的代名词。于谦在任时,官场贿赂成风,特别是大太监王振公然索贿。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让他回京后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作《入京诗》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拒不与贪官同流合污。他刚正不屈,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尊敬地称为“于青天”。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于谦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在他担任河南、山西巡抚的19年里,“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奔波于太行山区、黄河两岸,察实情,探民意,时刻关注着三晋百姓温饱,令为官者万世同钦、千秋共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年轻时写的这首明志诗——《石灰吟》正是他一生清白的真实写照。
清廉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5月以来,太原市全面推进清廉太原建设,努力实现清明政治、清廉政府、清正干部、清和文化、清朗社会,在清廉山西建设中打造“太原”样本。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立足本地资源,融通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太原优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丰富廉洁文化实践,协同联动以文化人、以廉润心、化风成俗。”
晋祠博物馆从历史人物的优秀传承和太原历史遗存、文物古迹中,深度挖掘廉洁思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清廉文化生根发芽,树清风正气,创清廉文化景区,努力打造清廉山西“太原样本”。
近年来,晋祠博物馆持续举办晋祠国风文化节,荣膺“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优秀案例”。以“国风文化”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既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也是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重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