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刊新媒体首页 > 聚焦 > 聚焦
投稿

晋祠——智伯渠

2022-02-27 22:38:29 来源: 作者: 点击量:32087 责任编辑:admin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支流汾河贯穿本市,成为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蘊。晋祠博物馆便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其一,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上成为了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

晋祠博物馆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它垒石夹岸,碧水涟涟,终年不冻,莎草常青,像一条翠绿的衣带,把全祠的许多景物连在一起。天光、云影、游鱼、浮萍、倒影……

1.智伯渠源远流长,是我国最早的有坝引水灌区典范

传说,这条河渠是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瑶所开,所以就起名为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逼迫韩、魏两家与他联手攻取晋阳城,并开凿此渠引晋水围灌晋阳。因韩、魏两家倒戈,决开河堤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大败。之后赵、韩、魏三家又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后人将智伯开挖的这个水渠加以修浚,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

智伯渠始于战国初年。它的拦河坝原来是为壅水攻城作战修筑的[注:郦道元在《水经•晋水注》 中记载着“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战国,襄于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三十里,晋祠东北十里,汾水之滨。]。《水经•晋水注》对这项工程的说明中最可注意的是防山以水之”、“蓄以为沼”和“其渎乘高”,的几点。防山,是在山谷拦河筑坝。坝筑成后,上游即形成蓄水库,这就是所谓的“沼”。蓄水后,库内水位升高,这时要开渠从库内引水,渠道位置自然较高,“其渎乘高”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正因为“乘高”,才有利于引水东下,水攻晋阳城。壅水灌晋阳是公元前四五三年的事情,战后若干年劳动人民“踵其遗迹”加固大坝,开渠引水灌田,变水害为水利,创造了原始的有坝取水枢纽。

2.智伯渠构成了一幅生动优美的山水长卷,也勾勒出晋祠独特的园林空间风貌

渠上建有小桥八座,形式各异,以连通两岸。另有流碧榭、真趣亭、不系舟、玉琼祠等园林建筑,或傍水而筑、或跨于渠上,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山水长卷。晋祠之所以形成自由分散的布局方式,与智伯渠的存在有很大关系。从山门至圣母殿的主轴线与渠水交汇于会仙桥,由此水陆两组不同的空间流线相辅相成,勾勒出晋祠独特的园林空间风貌。

3.智伯渠成为划历史性的事件,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水文化。

智伯渠的修建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同时也标志着新兴的土地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围绕智伯渠周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和文物古迹,如晋祠“剪桐封弟”的故事,智伯渠上的“赤桥”也称“豫让桥”、“豫让击衣”,“金人渡河”等故事。

智伯渠水文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多围绕着“忠信”二字展开。水母娘娘的传说是“忠信”,“剪桐封弟”的故事讲的是“忠信”;张郎的故事也是“忠信”,“豫让击衣”更是“忠信”。可以说,水文化与人的精神道德是紧密联系在一体的。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水滋养了生命,在人水和谐相处的漫长过程中,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水文化。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67.6K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法治周刊”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法治周刊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高清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