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街道永康北路社区昌盛西一巷情况复杂:包含11幢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居民楼,共计33个单元、367户、1100余人。该小区既非传统家属院,也非规范物业小区,形成了典型的“四不像”格局。由此衍生出基础设施老旧、环境卫生差、停车难、隐患多等“硬”问题,以及居民认同感低、自治动力不足等“软”难题,存在各自为政管理难、众口难调建设难、邻里矛盾破冰难的“三难”困境。面对挑战,社区党委迎难而上,聚焦居民需求,以党建引领开启“小巷人家”的治理新篇。
筑牢红色堡垒 破解各自为政管理难
建强领导核心,着力延伸组织触角,激活自治细胞,将支部建在巷子里,强化小区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挖掘骨干能人,积极动员政治素质好、带头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热心公益的在职党员李瑞强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成为带领居民共建家园的“主心骨”。通过入户走访、居民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挖掘小区能人,动员热心党员和群众担任楼栋长、单元长,组建起“小巷自治先锋队”。搭台促进参与,小区党支部和物管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小区环境整治、设施维护、公共事务管理等居民关切的问题,带动居民骨干共同参与,共议共商,结合小区实际协商制定治理方案,细化个性化事项清单,有效推动协商进程,引导居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为后续治理凝聚强大思想合力。
民主协商共治 化解“众口难调”建设难
针对小区紧邻学校、“车多位少”、外来车辆乱停乱放等引发居民强烈不满的“众口难调”难题,社区党委精准聚焦痛点,把握居民需求“痛点”,牵头召开“小巷议事会”20余次,小区党支部成员与各单元长分头做工作、想对策、出主意,并通过入户走访、收集微信群消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居民理性讨论小区管理规则和收费标准。共商议定良策,经过多轮民主协商会议,大家一致同意启用巷子口门禁系统,严格车辆登记,推行车辆管理阶梯收费制度,将亲情车和社会车辆纳入收费管理,并实施了人车分离保证安全。治理成效显著,方案实施后小区停车秩序显著改善,道路宽敞了,既优先保障了小区常住居民的需求,外来无序停车现象也得到遏制。如今的小区停车规范、环境整洁,通过“小巷议事会”,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解决了小区诸如保温修补、下水疏通、车棚安装等大家关心的大事小情,居民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从治理的“看客”真正转变为“主角”。
温情精准服务 融化邻里矛盾破冰难
针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匮乏、邻里互动少导致的破冰难问题,社区党委以服务促融合,关注银龄需求,针对老年人占比超40%但缺乏活动空间的问题,党支部积极推动,居民集资购置健身器材、休闲座椅,清理杂物场地开辟出老年活动角。“小巷自治先锋队”动手安装调试,老人们得以舒展筋骨、闲话家常,增进了交流。合力扮靓家园,党支部发起“彩绘小区、共建家园”活动,老少居民齐参与,将单调墙面变为生动有趣的精神文明宣传阵地,显著提升了小区“颜值”和居民的归属感。齐心增进情感,居民自发开展“为小巷命名”微信接龙,“昌盛小区”高票当选。“住了近三十年的小区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送快递也有具体地址了”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四杂院”成功蜕变为温馨和谐的“四合院”,邻里情谊日益浓厚。
从“没人管事”到“有人操心”,从“互不相让”到“我们一家”,从“问题小巷”到“共治样本”,该小区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不仅让院落换了新面貌,还真正形成了“民事民办”的共治格局,实现了“小巷人家”的幸福图景。(小店发布)